2011年2月2日

《四十週年紀念特刊》人物專訪:蔡克銓導師

「我一直覺得自己對管樂團盡的力太少......」

一個酷暑的下午,在工綜大樓的研究室中一再地聽到這句話,心中不禁油然生起一股感動與一份敬意。身為土木系副教授的蔡克銓老師,有做不完的研究、開不完的會,卻仍然掛念著曾是他大學時熱愛的且現在又屬於自己指導的管樂團。這次的談話中,除了回顧樂團以前的景況,我們更關心的是管樂團生存發展一些極重要的基本課題,諸如校園音樂環境、硬體設備等方面。這些對於今後的管樂團乃至整個校園音樂藝術環境都是極為重要的思考方向,且需要努力克服解決的。


問:請老師先談談您接觸管樂的經歷。

蔡:我在初中時便被拉進了管樂團。因為當時我哥哥參加建中樂隊,從他那兒我多少獲知了一些管樂的訊息,也因此展開了 12 年的豎笛生涯。到了高中時期,由於興趣使然,加上樂隊不用升旗這等好處,我便繼續留在管樂隊。進台大之後,也理所當然地進了管樂團,所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那些團練合奏及演奏會的經驗真是令人印象深刻,難以忘懷的。不管是當時或是如今回想起來,那都是一段相當愉快的時光。那時的指揮是沈信一先生,他也是管樂團的前輩學長。團的活動主要是一週一次的合奏練習、演奏會,以及學校各典禮,和現在相差不多。只是團員人數少,且狀況不甚穩定,甚至一度停辦音樂會。另外,我也參加了台大交響樂團。那時的管樂手幾乎是兩邊跑的,也因此個人的音樂視野更為擴大,活動也更繁多。


1976年,我獲選入第一屆自強管樂團(現幼獅管樂團前身),並隨團到美國巡迴演出。大學畢業後,我進入示範樂隊服役,繼續吹豎笛,直到退伍前,才將豎笛賣掉。接著我負笈美國十年,1989年回到台灣,翌年便接任管樂團的導師。。或許是校方知道我曾參加過管樂團,於是安排我擔任導師。這幾年來,我心中常有些過意不去,一直覺得對管樂團盡的力太少。我和樂團的連繫不是很密切,有時忙得連去聽管樂團演出的機會都很少。但我仍樂意擔任導師,也希望對管樂團能有更多的幫助、貢獻。


豎笛伴我度過了 12 年生涯。我常希望有機會能重拾樂器,即使接觸到相關的訊息時也會十分心動,但終究是沒有機緣再吹奏了。既是如此,那就做一個音樂的欣賞者、愛好者吧!

問:台大學生社團相當多,但卻擠在老舊狹小的活動中心,可用的空間根本無法達到社團的需要。尤其我們這種音樂性或其他表演性社團,連個良好的練習場地也沒有,彼此互爭場地之事也無休止。我們曾聽說校方計劃要在新收回的校地建新大樓,且考慮安排一些社團活動空間。請問老師對此有何看法?



蔡:名為國內一流大學的台大,在社團硬體設備方面的確是頗糟糕的。現有的活動中心乃是二十年前的設計,近幾年來學生數持續增多且活動更繁多的狀況下,根本已無法負荷。台大需要一個像樣的學生活動中心,畢竟校園生活中社團活動乃是極重要的部份,也是學生學習、成長的地方。尤其當今更是極需音樂藝術來美化人生,做為風氣之先的台大卻連個夠水準的環境設備都沒有,確實是件令人搖頭的憾事!


外國的大學中,不少甚至有劇院、音樂廳之類場地,且都是稱得上有相當水準的。其內的練習室多且空間大,隔音設備也佳,做為表演性社團的活動場地也是相當理想的。如此一來,學生的練習及表演都能得到更大的發展,對於校園內、甚至校外的藝術生活也能夠帶起一定程度的影響。我想,台大在這方面,也應該朝這方面努力,在新收回校地的籌建計劃中便該多加考慮,雖然校地不足,大家爭分一碗粥是事實,但總不該忽視了這日趨嚴重的問題。以管樂團來說,練習室是相當重要的。前一陣子關於吹奏音量及時間的紛爭歸結仍是在於練習空間的嚴重缺乏。活動中心周圍便是教室﹑研究室,但活動中心本身一點隔音設備都沒有,光是在牆上釘著標語----請練習同學降低音量----根本無法解決問題。畢竟樂器就是要發聲的,而社團活動本就是課餘之暇所從事,更絕不可能限制同學們的練習時間。有個可行的辦法即是讓管樂團獨自擁有一個場地,和教室及其他社團隔開,如此可以免去彼此間的干擾與爭執。國內的成大也有類似措施。他們的管樂團﹑交響樂團及國樂團,擁有一棟獨立的活動場地,而且不靠近教室。畢竟每個社團的活動性質絕不一致,需求也不相同。根據各個不同的狀況及需求再去考量計劃才是明智、理想的做法。關於這點,我想仍是要由校方做仔細考量及合理的規劃,我們也只能盡力表達心聲及意見了。


問:近年來管樂團人數增加許多,除了場地不足外,樂器也是一大問題。民國60幾年校方撥款購置的樂器早多已報廢,至今卻未再有整體性的添購。去年曾好不容易申請到兩萬元,但照樂器行情來看實在起不了什麼作用。目前小型的長笛﹑豎笛多由團員自備,但像打擊樂器及其他中低音樂器團員自己購買不起,在校方沒有補助下,團員也實在沒能力自購。常常在表演及比賽時才臨時向別樂團借樂器,這畢竟不是一個正常樂團該有的。經費的來源對我們一直是嚴重問題,不知是否有什麼可行的解決之道?


蔡:管樂團與其他一般社團差別甚大,樂器動輒數萬元,絕非學生個人所能負擔,加上還要有維修費用等,校方實應予以特殊看待﹑處理,否則光靠演奏會時所補助的數千元實在難有具體的幫助。這方面,我想要靠團員們本身多加努力,讓校方明暸管樂團的狀況及需求。其實樂器的購置並非經常性的,而需要長遠的眼光。我做導師的,也會盡全力幫忙。其他經費的尋求,不外廣告贊助。但這也多只限於單場音樂會的節目單等費用,仍無法籌夠樂器經費。要不然,也可以試找校友們募款,而這就需要樂團主動和校友們取得聯繫,並長期努力。說來,最穩固的也就屬於校方補助了!




經過了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我們不禁對管樂團的現況及發展感到一絲憂心。雖然這些年我們是這麼過來了,但如此的環境實在需要更進一步的檢討改進。現在已沒有了以前人員不足的問題,但相繼而來的場地﹑樂器﹑經費,以及管理等問題則極需團員們的努力並且和校方取得共識及支持。走出工綜大樓,遠天已經泛起一片紅。抬頭望著活動中心一角 215 室的窗口,腦海中不停地迴盪著才剛談論到的種種,還有那一句久揮不去的話......





(以上內容節錄自台大管樂團四十週年紀念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