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日

《四十週年紀念特刊》人物專訪:劉紹棟老師

劉紹棟老師從民國七十二年起便擔任台大管樂團指揮,至今十一年有餘。藉由這篇訪問文字,希望除了能記錄老師灌溉管樂團的一點一滴之外,更切此表達我們對老師由衷的謝意。

問:請老師談談您與台大管樂團的淵源。


劉:我第一次接觸台大管樂團應該是在民國五十八年的時候,那時我還是建中樂隊高二的學生。那個時期的台大管樂團大約只有二十幾位團員,由沈信一先生擔任指揮。由於當時台大管樂團的人員稀少,而「老沈」也是建中管樂隊的指導老師,於是很因緣際會地,我便到台大來當槍手。那時我來台大多是參加各種典禮的演出,例如運動會和畢業時的校園巡禮,偶而也參與團練。其實說來我和管樂團的淵源還頗深的。

問:老師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接觸管樂的?

劉:我從初中時開始學豎笛,高中繼續參加樂隊,高三參加了台北世紀交響樂團,我記得我一直到考前一個月還在練樂器。之後,在中興大學的四年裡,雖然校內並無管樂團的設置,但我仍繼續學習豎笛。那時一碗陽春麵的價錢是三塊錢,我為了找老師學豎笛,得省下每天午餐的錢,當做豎笛學費。不過雖然校內無管樂團,我仍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經營合唱團。在大學生活中,我全心投注於合唱團的活動,也從其中學到了許多,可說是獲益無窮。當然,每週日參加世紀樂團的活動也是我青年時期最大的收穫。到民國七十一年,我擔任了台大交響樂團的指揮,算是又重新回到台大。第二年(民國七十二年)在高啟清的邀請之下,我又接任管樂團的指揮,同時帶兩個團有五年之久。

問:老師帶管樂團這些年,有什麼感覺呢?

劉:其實我倒是很關心同學們有什麼感覺。這些年我們一直是很踏實地一步步步步走著,我希望能夠維持穩定的成長。我並不刻意投注外在的活動,不要求時常在外演出,也許沒有讓大家覺得很出名。我總覺得名氣不是那麼重要。我們與其成為一個「活躍」的樂團,還不如注重一些內在的東西。我希望每個人來參加團練並在定期的音樂會演出,是因為他或她喜愛音樂,藉由團練能夠真正學到些東西,得到樂趣,這可能比較重要。

問:老師對我們學習音樂有什麼建議?

劉:要愛音樂,同時要和生活結合,讓音樂生活化,也讓生活音樂化,進而影響管樂團,創造台大管樂團的文化。我們要有一顆熱愛藝術的心,愛藝術,愛音樂,才有機會領略其中之美,也才可能從中得到喜樂。如不去啟發愛藝術、愛音樂的「心」,不僅無法演奏出美麗的音樂,生活也將失去光彩,希望大家都能享受到這堂廟之美。其次,我希望同學能夠「放鬆」。在演奏樂器時,整個人應該是專注而放鬆的,決非肌肉僵硬,兩眉拱起,「心有千千結」。唯有放輕鬆,身體才能協調,才能真正吹好樂器。第三,便是「要好」。所謂「好」,即是追求完美。我們當然無法做到百分之百的完美,但是我們可以朝這個目標努力。有追求完美的理想,就會有好的音樂。


後記:

平常和老師接觸的機會總不外乎團練和音樂會,而大家印象中的老師除了「棟棟」之外,大概就是團練時對我們的要求了。這次到老師家中拜訪,嚴格說來並不算是一次正式的訪問,但在閒話家常之中,使我們得以對老師有另一番了解。老師擔任管樂團的指揮,迄今也有十來個年頭,這是一段不算短的日子。聽老師細訴這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隨老師的手勢擺動,我的心中有一股感動正緩緩的蘊釀......老師對管樂團這個「孩子」投注了無數的心力,伴隨著她成長,只希望能帶領一群愛音樂的小孩真正悠游於音樂殿堂之中。或許有人以為「台大管樂團指揮」的名號挺威風的,但事實上它卻是無「利」可圖,不僅沒有任何實質的利益,更須付出相當的時間和心血。老師之所以願意這些年來不間歇地指揮我們練習,每個星期五晚上犧牲他個人的時間,都是源於一份愛--他對管樂團,對我們的愛。

在管樂團四十年的成長歲月,超過四分之一的日子都有這樣一個「爸爸」在旁細心的呵護、照顧,管樂團是個幸福的小孩。

沒有別的,只是一種深深的感動......



(以上內容節錄自台大管樂團四十週年紀念特刊》)